蚕神姑娘的故事 蚕神姑娘的传说 从前有一户人家,家里只有父女两人。女儿不仅漂亮,而且非常聪明。 这天,父亲有事要到远方去,留下女儿和一匹白马。这马长得非常健壮,跑起路来日行千里,像风一般地快。更奇特的是,这匹马十分通晓人性,它懂得人的话语。大家都说这是一匹“神马”。 父亲出门时,嘱咐女儿说,要精心喂养和爱护这匹马,他不久就会回来的。父亲走后,家里只剩下这匹马跟女 民间故事 2021年01月27日 0 点赞 0 评论 1350 浏览
灵犬黄耳的传说 灵犬黄耳的故事 魏晋时代,有一个有名的士人名叫陆机。他曾经养了一只善解人意的狗,名字叫“黄耳”。 有一次,陆机在京师有急事想要通知家人,,但是却又找不到一位能够信王的送信人。“唉!这该怎么办?这件事如果不赶快通知母亲,那她老人家一定会担心的。”陆机在房中走来走去,一边叹气一边想办法,忽然,他低头看见了黄耳,于是灵机一动,把黄耳叫过来吩咐:“黄耳啊!这认要靠你喽!我把这 民间故事 2021年01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1347 浏览
鲁班智扶斜宝塔的故事 相传,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、最能干的工匠。他原名公输般,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,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。 一次,他来到吴国姑苏城,人间天堂,果然名不虚传。古城楼塔,次第排列,茶馆酒肆,热闹非凡。鲁班游兴倍增,揣摸着苏州建筑的特点,迷乐其间。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。鲁班循声望去,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,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。塔前围着一群人, 民间故事 2021年01月27日 2 点赞 0 评论 1345 浏览
六必居的来历 六必居的故事 北京前门外有个中外驰名的酱园子---六必居。这六必居是个老字号,从开张到现在可有了年头儿啦。据说掌柜的是山西人,明朝嘉靖年间开的业。六必居后身往北就是西河沿,当年那儿有个三府菜园。严蒿严丞相府里有个厨师经常到菜园、酱园一带买东西,经他介绍,严蒿就给酱园子题了三字---六必居。 六必居现在挂的这块匾是假的,那么真的到哪儿去了呢?传说,康熙年间六必居酱园着 民间故事 2021年01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1343 浏览
寒山寺的来历 寒山寺的故事 有一对孤儿兄弟,自小失散。长大后,弟弟听说哥哥在一座寺庙里做了和尚,就决心要去寻找他。风霜雪雨,寒冬酷暑,一路风尘,弟弟无怨无悔,他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哥哥。 这一天,已经累得面黄肌瘦的弟弟来到了苏州城。一打听,人家告诉他说:有啊,是有个北方来的和尚,就在城外枫桥边的一座寺中修行,身材模样都与你差不多。弟弟一高兴,顺手摘下一朵大荷花图个吉利,然后直奔枫桥边 民间故事 2021年01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1342 浏览
“枯枝牡丹”的传说 “枯枝牡丹”的故事 北宋末年,金兵入侵中原,有位姓卞的将军率部途经洛阳,时令正值隆冬季节,满眼百草枯黄,千树凋零的凄凉景象。 将军急欲催马征程,马鞭折断,便顺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,打马向东而去。 几经转战,一天他率部来到江苏省盐城的便仓镇,己是人困马乏,亟待休整。将军下马,环顾四周,将权作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,以令所部在此安营扎寨......&emsp 民间故事 2021年01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1341 浏览
栀子花的来历 栀子花的故事 雪魄冰花凉气清,曲栏深处艳精神。 一钩新月风牵影,暗送娇香入画庭。 明代诗人沈周的詠栀子花已经把栀子花的清香、纯洁、娇态都形象的表达出来了。每年初夏,栀子花开满每家每户,人人喜爱至极。特别是女士更爱她,衣服上,发髻上都佩戴着她。一阵阵清香,清新怡人,沁人心脾。 说起来栀子花的来历,还有个美丽的传说,栀子花本是 民间故事 2021年01月27日 0 点赞 0 评论 1341 浏览
李闯王渡黄河的典故 李闯王渡黄河的故事 明朝末年,朝廷腐败,民不聊生。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,要打过黄河去,推翻明王朝的统治。当时正值初冬时分,黄河水还未结冰,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。怎么办呢?闯王日夜焦心,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。 第二天一清早,有两人来报:“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。”闯王大喜,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。到了河边一看,河水还“哗哗”地流得正欢 民间故事 2021年01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1337 浏览
钟楼古钟的典故 钟楼古钟的故事 在北京钟楼顶上,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。钟声浑厚有力,宏亮绵长,方圆数里都能听到,堪称“古钟之王”。 如此巨大的铜钟是如何铸造的呢? 传说钟楼原有一口铁钟,但声音不够宏亮,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。可是三年过去,铜钟仍然没能铸好。皇帝发怒了,斩了监铸太监,并限令八十天内铸好大钟,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。 负责铸钟的师傅姓华名严 民间故事 2021年01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1329 浏览
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故事 很早以前,有一年大旱,上海金山一带的农田干得开裂,田里的禾苗都快要枯死了。 农民们急得心里像着了火似的,整天坐也不是,站也不是,却也拿不出办法来,只得唉声叹气:“唉!要是能把黄浦江的水引到这里,就可以用水车里的水浇田了。” “说得到轻巧,开这么大一条河,得干多少年呀!” 正在这时,“霍”地站出来一位虎背熊腰的 民间故事 2021年01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1326 浏览